掃描加微信
免費獲取方案
讀《當<莊子>遭遇現實》引發(fā)的思考
發(fā)布時間:2017-03-17 13:29:35 發(fā)布者:鐵贏企管
這是一部關于重新理解《莊子》內容,認識莊子之人的著作,讀其內容,便是一場思辨之旅。自己花了近一周的時間才讀完此書,在概嘆于熊逸先生的淵博知識,欽慕其理性之思時,又收獲于心,感慨于胸,萬千思緒,化作文字,噴涌而出。
說起莊子,浮現于我們眼前的便是一幅瀟灑自在、云淡風輕的形象。提起其著作《莊子》,我們最熟悉的就是《逍遙游》一篇,由此,我們普遍認為“逍遙”便是莊子的核心思想,也是我等凡俗之輩最向往的一個境界。然而,當我們將完整的《莊子》讀完,會發(fā)現《莊子》最核心的概念,并不只是逍遙之境,還包括從“齊物”到“物化”,由“無知”至“不得已”的相互關聯、互為整體的哲學思想。
然而,即使我們多數人知曉其意,卻還是更多的關注在逍遙一詞上,為何如此?原因有二,其一,雖說《莊子》此書文篇華美,文學性極佳,但卻因其內容的超常想象和抽象的邏輯思辨,讓我們止步于前,難以讀完全篇,不得要領;其二,便是我們更多的總是渴望逍遙,愿意將心靈寄托于《莊子》之中。對于前者,我們可通過全心的閱讀方可化解困惑,對于后者,則要求我們更多的思考,所以,我們可將前者暫拋一旁,將更多的關注付諸于后者之上。
在解決困惑之前,我們不妨問兩個問題:逍遙是什么?什么人才會渴望逍遙?對我們常人來說,能夠獲得高官厚祿,有享用不盡的財富和一手遮天的權勢,可按自己的意愿去指點江山,使奴喚婢,隨心所欲,為所欲為,一念造福眾生,一念為非作歹,滿足此愿,方為逍遙。如果前面的愿望得不到滿足,那就選擇在物欲生活上維持現狀,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找一個可以讓心靈停靠的港灣,尋找內心深處的逍遙。兩種逍遙,相信選擇前者會多于后者,而篤信后者之人,卻更多的是本身已經擁有了高官厚祿、名譽權勢之輩。而莊所倡導的逍遙更加傾向于后者,不過卻比前者更加瀟灑自在而已,究其緣由,盡在其從“齊物”到“物化”,由“無知”至“不得已”所體現“用心若鏡”的哲學思想。
回到最開始的問題,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,為什么渴望逍遙,大多是因為現實處境很不逍遙;為什么渴望心靈深處的逍遙,也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法逍遙。
拿自己來說,我也向往莊子式的逍遙,向往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閑適恬淡的避世生活,究其原因,還不是覺得在現實中過得不自在,活得不逍遙,從而產生逃避厭世的心理。然而,即使自己心馳所往,但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之下,自己怎么能放下所有的羈絆,一意孤行的脫離現實。再說,自己的思想境界也沒修煉到視萬物為一般的境界。
而莊子也是一樣,其實我們并不認識莊子,當我們流連于他的文字時,卻從沒有試圖懂他的人生,沒有追問一句為什么會那樣生存。他所標榜的莊式逍遙難道真是他與生俱來的,當我們置身于他的時代背景,穿過《莊子》書頁妙趣橫生的文字,我們走出的卻是一扇叫做“不得已”的大門。生活在戰(zhàn)國亂世的知識分子莊子,他的悲劇在于要么選擇積極入世,卷入權利斗爭的生命游戲,要么只能選擇出世的“全生”之術。他的時代給他的人生選擇太狹窄了,莊子展示的才華越壯麗,悲劇的色彩也就越濃烈。莊式逍遙,是我們生活在選擇爆棚的互聯網時代,想要的瀟灑嗎?
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時代之中,每個時代都定義著不同的人生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瀟灑。假如,莊子生活在我們現代,他的奇思妙想,他的深邃洞見,他的莊式逍遙,是否能夠繼續(xù)呈現,我們不得而知,或許,至少他的生活會較以前要豐富很多吧?
以上是對《莊子》內容中的一些思考,是對內容本身的理解。而如何做到去深入思考,完整解讀經典著作,真正的將我們的歷史文化典籍理解到位,這便是自己接下來想要表達的關于讀經典的一些看法。
我們讀經典,很多時候都是在跳讀,略讀,很少能夠全篇讀完,而如果,我們只是片面的解讀其中某一篇、某一段或某一句時,往往會斷章取義,曲解作者本意。比如,我們熟悉的一句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”,這是出自《莊子.內篇.養(yǎng)生主》中一句,意思是說生命有限,而知識無限。常用來提醒我們學無止境,再接再厲。殊不知,當我們以此為警,勉勵自我時,卻是對莊子本身的誤解,原因在于,這一句話根本沒說完,后面還有下文:“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;已而為知者,殆而已矣。”此句完整的解讀是:生命有限,知識無限,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,這是很危險的事,危險了還要去求知,這就更危險了。本來是一段莊子關于對“無知”思想的闡述,卻經過拆解加工,變成另一重意思,完全違背作者本意。
再舉一個例子,在《論語.公冶長第五》中有一段對話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聞之曰:再,斯可矣”,我們傳統解讀為:做事要特別小心,想三次都不夠,孔子說,還要再想一次哪!這也是我們常說“三思而后行”的由來,但如果我們通讀《論語》,并對孔子的思想做細致研究,便會發(fā)現,這段話又是在曲解本意。南懷瑾先生在《論語別裁》中有作出另解:做事要小心,但不要考慮太多,考慮太多反而會猶豫不決,再也不會去做了,所以,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,考慮一下,再考慮一下,就可以了。這是孔子想要表達的意思,也是符合我們行動心理的。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,如果我們能夠通讀全篇,細讀所有,便會減少對經典的誤解,給作者一個公正的評價。
當然,我們在讀歷史文化典籍的時候,除了要對典籍進行整體的研讀之外,還得了解與之相關的典籍和時代背景。比如,我們要讀懂《春秋》,就得連《左傳》、《公羊傳》和《榖梁傳》一起研讀,這樣方能顯其大形,現其大義,讀《莊子》亦是如此。談及于此,不禁想到在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中的分析閱讀方法中所涉及到如何公正評價一本書的應用,先通讀全本,理解書中內容,再從其時代背景中讀懂作者,最后公正的評判其內容,我們讀經典不也正是如此嗎?
在讀完《逍遙游—當<莊子>遭遇現實》一書時,自己也從中學會了以現代視角的知識觀去解讀經典,使其返本逐源的方法,并將其與自身經歷相結合,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經驗。同時,也希望我們在讀自己民族歷史文化典籍之時,除了懷著錢穆先生所提出的恰如其分的“溫情和敬意”,還有理性的思考和自由公正的評述。
讀經典,就要讀其內容,觀其思想,品其韻味,方可暢游思海,瀟灑自在!文\蔣潤
下一篇:你是自戀的人嗎?
上一篇:成熟的標志之一學會拒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