掃描加微信
免費獲取方案
關(guān)于《四句教》
發(fā)布時間:2017-09-22 16:32:40 發(fā)布者:鐵贏企管
最近在企業(yè)內(nèi)訓(xùn)中與學(xué)員探討《四句教》,《四句教》原文: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。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陽明先生的哲學(xué)是即釋迦摩尼之后第一次明白無誤地闡明了“天人合一”哲學(xué)的圣人。
這“四句教”,被稱為王陽明心學(xué)的最高概括??瓷先デ宄?,讀起來曉暢,但因為其中的一個關(guān)鍵點,很可能真正明白的就沒有幾個。“無善無惡心之體”,這最高深最根本的一句,因為有佛道的相同觀點在前,其實并不難懂。佛家講因緣和合,一切往深了去,越往深去便越會消解一切,直到非有非非有、非空非非空的空性。道家講陰陽相對,一切往大了去,越往大去便越會化解一切,直到恍兮惚兮、惚兮恍兮的混沌。萬事萬物包括善惡之謂,自然也在消解化解之列。
雖然佛家也講慈悲,道家也言道德,但那只是人在到達成佛得道境界時,而自然生起的大悲憫,并順之而行。因為那時已經(jīng)我是萬物、萬物是我,所以能對萬物眾生的喜樂悲苦感同身受、一體同悲。這與根本之理有分別,因為人有情而天地只是任自然,這就是人之為人而天之為天。這與根本之理又沒有不同,因為人的大悲憫,正是得自和秉承于心的深邃與博大,而博大深邃則正是天道之征,這就是天人合一。天與人,亦一亦二,非一非二。
到這里,陽明心學(xué)之境界的博大深邃,已經(jīng)昭然,與佛道境界無異。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接下來三句,“有善有惡意之動”“知善知惡是良知”“為善去惡是格物”。要知道,“四句教”是陽明心學(xué)的根本教義,而在佛道的根本教義之中,是找不到“有善有惡”的,找到的也都是否定之語,因為與他們的根本教義相背。
“善惡”是這三句共同的根本概念,也正是一開始說到的、可能造成多數(shù)人不能明白的那個根本點。
陽明明確提出有善有惡、知善知惡和為善去惡,不能真正明白就可能產(chǎn)生兩種理解:要么是陽明心學(xué)的境界不夠徹底,要么是佛道都太虛無而王陽明恰恰將其落到了實處。這兩種理解都有偏頗。真正理解了其中道理,就能知道王陽明的提法,正是恰當(dāng)。其中的關(guān)鍵正是“善惡”的概念,即到底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惡。以往人們定義和理解善惡,運用的辦法往往是范疇和歸類,也就是什么是善的、什么是惡的,什么事是善、什么事是惡,恰恰錯了,因為違背天道。前面已說了佛道的根本教義,那說的正是天道,是一切相對、萬法空性的至大至深之境。而劃范疇、列類別,依憑和造成的卻恰是僵化和局限,違于天道。儒家的仁義禮教后來成了偽善的面具和人性的牢籠,除了后人的理解運用不當(dāng),還因為其本身就有著這樣的不良基因。
萬物皆在道中,皆由道主宰,其發(fā)展變化的趨勢也是不斷向道而行,這種性質(zhì)是一定的。但在合乎道的程度和與大道趨勢的契合度上,萬物則有著大小深淺之別,譬如得道圣者與普通凡夫,便必然存在差異。這種差異之所以存在,也在于萬物之道性的不同——若要一切相對而趨向于無極之大,便要不斷開放;若要萬般消解而趨向于虛空之深,便要不斷放空。開放和放空的程度,正是道性。道性弱的依附于道性強的,為道性強的之組成與所用,如此環(huán)環(huán)相套而成天地萬物。將這落到人的德性上,開放到最后,便是道家的道德;放空到最后,便是佛家的慈悲;這便是終極之善。而在中間和中途,便正是王陽明所謂的善惡——是一種開放還是封閉自己、放空還是固守自我的趨勢,而不是確定的范疇和類別。只要合乎開放和放空的趨勢,便正是善,合乎的程度便是善的程度;只要違背開放和放空的趨勢,便正是惡,違背的程度便是惡的程度。前者譬如無私,后者譬如有私。將善惡看成一種合道與否的趨勢,而不是確定的范疇和類別,那么以往在這個問題上的所有困惑、糾結(jié)及誤解,便都能迎刃而解。王陽明一再強調(diào)的善惡,也便明白了——有善有惡,便是這趨勢的發(fā)動;知善知惡,便是對這趨勢的明了;為善去惡,便是順這趨勢而行。比起佛道,這正是陽明心學(xué)更前進和完備的地方——并非境界比佛道要高,而是佛道一向缺乏入世的興趣,因而少有辦法上的挖掘和發(fā)揮,而只遵守著隨緣和順自然的大原則。
而陽明心學(xué)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,有體也有用;其后便是境界,其前便是進??;其下便是無為,其上便是有為。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,真正的內(nèi)圣外王之道。
所以善惡真正是有的,為善去惡也真正是對的。對于善,盡管信奉,盡管去做,盡管向著更 大、更深、更遠,此即天道。
所謂“格物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”格物致知為第一。
下一篇:江湖規(guī)矩
上一篇:這樣的企業(yè)才牛逼